舞钢市第二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保障全体师生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及预警机制。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舞钢市第二小学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类(暴雨、地震、雷电等)、事故灾难类(火灾、踩踏、校舍坍塌、水电故障等)、公共卫生类(流感、诺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等)、校园暴力类(学生冲突、校外人员滋扰、欺凌事件等)及其他可能影响校园安全的紧急情况。
(三)工作原则
1.生命至上,优先保障: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发事件发生后,优先组织人员疏散、救治,最大限度降低伤亡风险。
2.预防为主,预警先行: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日常监测与风险排查,提前识别潜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明确应急指挥体系职责,各专项小组协同配合,确保应急响应快速、有序、高效。
4.科学处置,依法应对:依据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开展应急处置,避免因处置不当引发二次灾害或不良后果。
5.家校联动,社会协同:加强与家长、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总指挥部
1.组成人员
总指挥:张二杰(校长) 副总指挥:李春夏、安宏生、徐广文(副校长) 成员:卢新锋、翟慧月、王向芳、李松涛、李静、黄红云及各班主任、科室负责人
2. 主要职责
统筹规划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审定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下达应急指令,协调内部各小组及外部救援力量(公安、卫生、消防等)。 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决策,如人员疏散路线调整、救援资源调配、重大事项上报等。
事件处置结束后,组织开展善后处理、原因调查、总结评估,修订完善预案及预警机制。
(二)专项应急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组长:徐广文)
成员:办公室工作人员、消防安全员
职责:负责信息汇总与传递,及时向总指挥部汇报事件进展;对接上级教育部门、公安、卫生等单位,传达指令与反馈情况;整理应急处置档案,撰写事件总结报告。
2.现场处置组(组长:安宏生)
成员:学校保安团队、体育教师、男教职工代表 职责: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初期处置(如地震后排查校舍安全、踩踏事件中疏散拥挤人群);校园暴力事件中,制止冲突、控制涉事人员,保护现场师生安全;配合专业救援人员开展工作。
3.疏散引导组(组长:李松涛)
成员:各班主任、楼层引导员(每楼层 2 名教职工) 职责:熟悉各类突发事件疏散路线,事件发生后,组织师生按 “先近后远、先弱后强” 原则有序撤离至安全集结点;清点疏散人数,登记未到人员信息并上报总指挥部;安抚师生情绪,避免恐慌拥挤。
4.医疗救护组(组长:翟慧月)
成员:校医、保健教师、具备急救资质的教职工 职责:在安全集结点设置临时救护站,配备急救箱(含止血带、绷带、碘伏、心肺复苏设备),对受伤师生进行初步救治;联系附近医院,协助医护人员转运重伤师生;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校园消毒、健康监测,指导师生做好防护。
5.后勤保障组(组长:卢新锋)
成员:总务科工作人员、水电维修工、食堂管理员 职责:保障应急物资供应,如应急照明、饮用水、食品、急救药品、警戒带等;维护校园水电设施,确保应急期间供水供电稳定;公共卫生事件中,保障食堂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提供消毒物资;事件后负责校园设施修复与环境清理。
6.通讯联络组(组长:王向芳) 成员:各班主任职责: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电话等渠道,及时向师生、家长发布事件信息(如预警提示、疏散指令、事件进展);确保应急期间通讯畅通,及时回应家长咨询,安抚家长情绪。
7.心理干预组(组长:李静)
成员:心理教师、班主任代表 职责:突发事件后,对受影响师生开展心理疏导,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缓解恐惧、焦虑情绪;对涉事学生(如校园暴力受害者、公共卫生事件患者)进行长期心理跟踪,帮助其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8.安全保卫组(组长:陈耀杰)
成员:学校保安、后勤男职工 职责:加强校园出入口管控,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划定事件现场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保护现场证据(如校园暴力事件现场、食物中毒食品样本);协助公安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三、预警机制
(一)预警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危害范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一级预警(红色):预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如强地震、大规模食物中毒、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严重影响校园秩序。二级预警(橙色):预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如暴雨引发内涝、较大规模流感爆发、群体性学生冲突),可能造成较多人员受伤或较大影响。三级预警(黄色):预计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如局部校舍漏水、个别学生食物中毒、轻微校园欺凌),可能造成少量人员受伤或一定影响。 四级预警(蓝色):预计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如短暂水电故障、个别学生轻微冲突),影响范围较小,无人员伤亡风险。
(二)预警监测
1.监测内容
自然灾害类:天气预报(暴雨、雷电、高温)、地震预警信息;校园校舍结构安全、排水系统状况;事故灾难类:消防设施完好度、用电线路安全、楼梯走廊拥挤情况、体育器材安全性;公共卫生类:学生体温异常、呕吐腹泻情况;食堂食材新鲜度、饮用水水质、校园环境卫生;校园暴力类:学生间冲突苗头、校外人员异常入校情况、网络舆情中涉及校园暴力的信息。
2.监测信息上报
监测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后,需在 10 分钟内通过电话、微信或当面报告方式,向专项工作组组长反馈;特殊紧急情况(如地震预警、恶性冲突)可直接上报总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组长接到信息后,30 分钟内完成信息核实,判断预警级别,向总指挥部提交《预警信息报告表》(含事件类型、预计影响、建议措施)。
(三)预警发布与解除
1.发布流程
一级预警(红色):总指挥部审核后,由总指挥签发,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校门口电子屏、家长短信等所有渠道发布,同时上报市教育局、属地政府。
二级预警(橙色):副总指挥审核,总指挥批准后,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家长短信发布,上报市教育局。
三级预警(黄色):专项工作组组长审核,副总指挥批准后,通过教师微信工作群、班级微信群发布,告知班主任及相关教职工。
四级预警(蓝色):专项工作组组长批准后,在涉事区域(如某楼层、某班级)发布,告知相关师生。
2.发布内容
预警信息需明确事件类型、预警级别、预计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防护措施(如暴雨预警时提醒师生携带雨具、避免在低洼处停留)、应急联系方式。
3.预警解除
当监测到突发事件风险消除(如暴雨停止、流感疫情得到控制),专项工作组提交《预警解除申请》,经总指挥部审核批准后,按原发布渠道解除预警,告知师生恢复正常秩序。预警解除后,各工作组需对预警期间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并记录存档。
四、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一)自然灾害类(以地震为例)
1.预警阶段(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通讯联络组立即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发布预警信息,告知师生 “预计 XX 分钟后发生地震,请保持冷静,做好防护准备”。 疏散引导组提醒师生熟悉就近避险位置(如课桌下、承重墙根),避免靠近窗户、吊灯等危险物品。
2.应急处置阶段(地震发生时) 现场处置组、疏散引导组指导师生采取 “伏地、遮挡、手抓牢” 措施,避免拥挤踩踏;教师优先保护低年级学生和行动不便学生。 地震停止后,总指挥部立即下达疏散指令,疏散引导组组织师生按预设路线(见附件《校园地震疏散路线图》)撤离至操场空旷区域,清点人数并上报。 现场处置组排查校舍结构安全,标记危险区域(如裂缝墙体、倾斜校舍),禁止师生进入;后勤保障组检查水电线路,防止漏电、漏水引发次生灾害。
3.善后阶段 医疗救护组对受伤师生进行救治,联系卫生院转运重伤人员;心理干预组对恐慌情绪严重的师生开展心理疏导。 总指挥部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组织家长到安全集结点接领学生;配合地震部门开展校舍安全评估,制定修复方案。
(二)公共卫生类(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例)
1.预警阶段(发现首例病例)
医疗救护组立即将患者送至临时隔离室,联系家长接至医院就诊,对隔离室及患者接触区域(教室、卫生间)进行消毒。 综合协调组上报市教育局和疾控中心,监测全校师生健康状况,要求班主任每日上报学生呕吐、腹泻情况。
2.应急处置阶段(出现多例病例)
总指挥部启动二级预警,通讯联络组通知家长暂停送学生到校,通过线上渠道发布停课通知及防控要求(如居家隔离、消毒方法)。 医疗救护组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指导师生、家长做好个人防护(如勤洗手、戴口罩);后勤保障组对校园食堂、卫生间、教室进行全面消毒,关闭公共活动区域。3.善后阶段
待疾控中心评估疫情解除后,总指挥部解除预警,通知师生返校;医疗救护组组织返校师生健康监测,确保无新增病例。心理干预组对患病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疏导,消除焦虑情绪;后勤保障组完善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加强食堂食材管控和日常消毒。
(三)校园暴力类(以学生欺凌事件为例)
1.预警阶段(发现欺凌苗头)
班主任通过学生举报、日常观察(如受害者情绪低落、身上有不明伤痕)发现欺凌苗头后,立即向心理干预组、安全保卫组报告。 心理干预组与涉事学生谈话,了解矛盾原因,进行初步调解;安全保卫组加强校园重点区域(如操场角落、楼梯间)巡逻,防止冲突升级。
2.应急处置阶段(发生欺凌事件)
现场处置组、安全保卫组立即制止欺凌行为,将涉事学生带至办公室,保护受害者免受进一步伤害;医疗救护组对受害者受伤部位进行检查、处理。综合协调组联系涉事学生家长,告知事件经过,组织家长沟通调解;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固定欺凌证据(如监控录像、证人证言)。
3.善后阶段
心理干预组对受害者进行长期心理辅导,帮助其恢复自信;对欺凌者进行行为矫正教育,必要时联系专业机构开展干预。总指挥部组织全校开展反欺凌主题教育,公布校园欺凌举报电话(17837068673),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四)事故灾难类(以踩踏事件为例)
1.预警阶段(发现拥挤苗头)
疏散引导组、现场处置组在课间操、放学等人员密集时段,加强楼梯口、走廊等区域值守,发现拥挤苗头(如学生推搡、队伍停滞),立即疏导分流。
2.应急处置阶段(发生踩踏事件)
现场处置组立即制止拥挤,组织周边教职工将受伤学生转移至安全区域,呼喊 “不要拥挤,有人受伤” 提醒后续人员绕行。 医疗救护组对受伤学生进行初步救治(如处理骨折、擦伤),联系卫生院转运重伤人员;疏散引导组组织其余学生按备用路线疏散,避免二次拥挤。 安全保卫组保护现场,收集监控录像、证人证言,配合公安部门调查事件原因。
3.善后阶段
总指挥部向家长通报事件情况,慰问受伤学生及家属,协调处理医疗费用等问题;心理干预组对受伤学生及目击者开展心理疏导。 后勤保障组优化校园人员密集时段管理方案(如错峰放学、增加楼梯口引导员),完善疏散路线标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应急保障
(一)物资保障
后勤保障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以下物资:
救援类:急救箱、担架、灭火器、应急照明灯具、警戒带、扩音喇叭。 生活类:饮用水、方便面、应急避难帐篷、保暖衣物。 防护类:口罩、消毒液、防护服、护目镜(公共卫生事件专用)。 定期(每季度)检查物资储备情况,及时补充过期、损坏物资,确保应急时能正常使用。
(二)通讯保障
建立应急通讯网络,确保总指挥部、各专项工作组、外部救援单位通讯畅通: 为各小组组长配备专用对讲机,每日检查电量及信号; 建立 “校园应急联络群”,包含教职工、家长、公安、卫生、消防等单位联系人;
(三)人员保障
组建 “校园应急志愿者队伍”,吸纳具备急救、消防、心理辅导等技能的教职工、家长参与,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长期合作,邀请专业人员担任校园应急顾问,指导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及现场处置。
六、应急演练与培训
(一)应急演练
频率:每学期至少开展 2 次综合应急演练(涵盖火灾、地震、踩踏等事件),每学年开展 1 次公共卫生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专项演练。
内容:演练前制定详细方案,明确演练流程、各小组职责、疏散路线;演练中模拟真实场景(如地震时的避险、踩踏时的疏散),检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流程的有效性;演练后组织复盘,总结问题并整改。
参与人员:全体师生必须参与。
(二)应急培训
对象与内容:
教职工:每年开展 2 次应急培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识别、预警信息上报、疏散引导技巧、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心理干预基础。
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电子屏等形式,每学期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内容包括避险方法、疏散注意事项、自我保护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