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第二小学校园防恐反恐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校园恐怖暴力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提高学校应对恐怖和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序、高效开展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舞钢市第二小学内发生的各类恐怖暴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校园内犯罪分子持刀行凶、发现可疑人物、发现可疑物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等情况,以及可能引发校园安全危机的其他恐怖暴力相关突发事件。
(三)应急原则
生命至上,救人第一: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优先保障人员撤离和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先控制,后处置: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阻止危险扩大,避免事件蔓延,为后续处置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在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责任人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处置合力,确保应急行动高效有序。 快速响应,
科学处置:接到事件信息后,立即启动相应应急程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救援、防控等工作,避免因处置不当导致二次伤害。
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日常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和师生防恐反恐教育,定期开展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领导小组
1.组成人员
组长:张二杰(校长,全面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统筹协调各部门及外部救援力量) 副组长:李春夏、安宏生、徐广文(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分别负责现场指挥、信息上报、后勤保障等专项任务) 成员:卢新锋、翟会月、王向芳、李松涛、李静、黄红云及各班主任(负责具体应急行动,如现场疏散、学生管理、伤员救护、现场警戒等)
2.工作职责
制定和完善校园防恐反恐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发生或接到突发恐怖暴力事件后,立即在事故现场指挥救援行动,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
及时向公安(110)、卫生(卫生院)、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汇报事件情况,请求援助支持。 指挥现场师生有序撤离危险区域,保护学校贵重物资设备,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
事件处置结束后,组织开展善后处理工作,包括伤员慰问、师生心理疏导、事件原因调查分析等,并按规定向上级部门提交总结报告。
三、具体应急处置程序
(一)校园内犯罪分子持刀行凶事件应急预案
1.信息上报与报警
任何发现犯罪分子持刀行凶事件的人员(师生、教职工等),需在第一时间通过校园广播、电话、当面报告等方式,向值班领导和学校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张二杰校长)报告,报告内容需明确事件发生地点、犯罪分子人数及特征、是否有人员受伤等关键信息。同时,立即拨打 110 报警电话,清晰告知警方学校名称、详细地址、事件类型(持刀行凶),请求警方迅速出警处置。
2.现场警戒与人员保护 值班领导或现场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需立即组织附近教职工、保安人员,携带防暴棍、盾牌、灭火器等防卫器械,在事件现场周围建立安全警戒线,坚决阻止犯罪分子靠近学生聚集区域,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若现场有学生,立即指挥学生就近躲避(如教室、办公室,关闭门窗并上锁),或在教职工保护下向校园安全区域(如操场空旷地带、校门口)有序撤离。
3.应急状态启动与外部援助请求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宣布学校进入全面应急状态,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等方式,通知全体师生启动应急响应,明确各成员工作任务。 安排专人拨打学校合作卫生院电话,告知事件情况及受伤人员数量、伤情,请求医疗人员携带急救设备、药品赶赴学校开展救护工作。
4.犯罪分子周旋与控制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卢新锋、李松涛等)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进行周旋,通过语言劝导、分散其注意力等方式,拖延时间,为警方到来争取机会,避免与犯罪分子正面硬拼,确保自身安全。若具备有利条件(如犯罪分子体力消耗较大、被围困),在确保无额外人员受伤风险的前提下,协同后续赶到的警方人员,合力制服犯罪分子。
5.人员撤离与伤员救护
各班主任及教职工负责组织本班级或分管区域学生,按照预设疏散路线,快速、有序撤离至安全区域,撤离过程中严禁拥挤、推搡,确保学生安全。医疗人员到达后,在教职工配合下,对受伤师生进行紧急救治(如止血、包扎),对重伤人员,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并安排专人跟进伤员救治情况,与家属做好沟通对接。
6.现场秩序维护与后续处置 安排专人在事件现场及校园出入口实施警戒,阻止无关人员(如家长、社会人员)进入校园,防止别有用心人员趁机肇事,同时引导警方、医疗等外部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事件处置完毕后,学校立即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交事件初步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经过、处置措施、伤亡情况等。组织校内力量配合警方开展事件调查,协助警方固定证据。安排心理教师对参与事件的师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恐惧、焦虑情绪;对受伤师生及家属进行慰问,协调解决后续治疗、生活等问题。
(二)校园内发现可疑人物应急程序
1.可疑人物识别与报告 师生、教职工在校园内发现形迹可疑人员(如无正当理由进入校园、四处游荡窥探、言行举止异常、拒绝说明来意等),需立即向值班领导和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春夏、安宏生等)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可疑人物出现地点、外貌特征(身高、衣着、发型、是否携带物品)、行为表现等。
2.可疑人物询问与管控 值班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安排学校保安人员和指定教职工(如翟会月、王向芳)前往可疑人物所在地点,对其进行礼貌询问,核实身份信息(如身份证、来访登记证明)、进入校园的目的、是否有预约对接人员等。在询问过程中,将可疑人物控制在校园局部区域(如校门口接待室、警务室附近),避免其进入教学区、学生活动区等核心区域,同时安排人员密切观察其言行举动,防止其突然采取过激行为。
3.进一步盘问与身份核实 若可疑人物自述进入校园的目的缺乏可信度(如无法说明对接人员、理由前后矛盾),且无相关人证、物证证明其身份和来意,保安人员需将其带入校园警务室进行进一步盘问,同时联系学校行政办公室,核查是否有外来人员预约登记信息。盘问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与可疑人物发生冲突,若发现其携带可疑物品(如刀具、不明液体),立即提高警惕,禁止其触碰物品,并做好防护措施。
4.报警与后续处置 若通过盘问和核实,有证据表明可疑人物为危险人员或犯罪嫌疑人(如身份信息虚假、携带违禁物品、言语威胁),立即拨打 110 报警电话,向警方提供可疑人物详细信息,请求警方前来带走调查。 若可疑人物在盘问过程中夺路逃跑,现场人员需立即记录其逃走方向、逃跑时的特征(如是否乘坐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类型及牌照),并第一时间向警方和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学校加强校园出入口管控,做好可疑人物再次闯入校园的防范准备,如增加保安巡逻频次、关闭非主要出入口。
5.安全防范与信息上报 在整个处置过程中,学校需确保参与工作人员及周围师生的安全,避免单独与可疑人物接触,必要时组织附近学生暂时撤离至安全区域。事件处置结束后,学校及时将事件经过、处置结果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同时总结经验,完善校园外来人员管理制度(如严格执行来访登记、身份核验、校园准入审批等流程)。
(三)校园内发现可疑物品的应急程序
1.可疑物品识别与报告
任何师生、教职工收到可疑邮包(如无寄件人信息、包装异常、有特殊气味)或在校园内发现可疑物品(如非学校物品、外表奇特、重量异常、不知用途及摆放原因的物品),需立即向值班领导和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报告时需明确可疑物品的发现地点(如教学楼大厅、操场角落、校门口快递接收处)、物品外观特征(颜色、形状、大小、包装材质)。 严禁任何人员对可疑物品进行触摸、打开、摆弄、移动,避免在可疑物品周围吸烟、使用手机、对讲机或发动车辆(防止产生电火花引发危险)。
2.初步鉴别与风险评估 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如学校后勤设备管理员、曾从事安全相关工作的教职工),在保持安全距离(至少 5 米)的前提下,对可疑物品进行初步鉴别,判断物品是否可能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放射性等危险物品。若无法排除危险物品嫌疑,立即停止初步鉴别工作,严禁无关人员靠近,同时拨打 110 报警电话,向警方说明学校名称、地址、可疑物品发现情况,请求警方派遣专业排爆、检测人员前来处理。
3.现场警戒与人员撤离
警方到达前,学校安排保安人员和教职工在可疑物品周围设置明显警戒线(如使用警戒带),明确标注 “危险区域,禁止靠近”,严禁任何人员(师生、教职工、外来人员)进入警戒线内。 组织可疑物品发现地点附近的师生,向校园安全区域有序撤离,撤离过程中由班主任或教职工带队,确保不遗漏任何人员,同时关闭附近区域的门窗、通风设备(若怀疑为有毒有害物品),减少危险扩散风险。
4.全面排查与警方配合
警方专业人员到达后,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安排专人配合警方工作,提供可疑物品发现的详细情况,协助警方开展检测、处置工作(如引导警方到达现场、提供校园平面图)。 按照警方要求,组织教职工在校园其他区域(如教室、办公室、食堂、仓库)开展全面搜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可疑物品,确保校园无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向警方报告。
5.信息上报与后续管理 事件处置期间,学校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可疑物品排查、处置进展情况,若涉及危险物品,需说明警方初步检测结果、是否有人员受影响等信息。警方处置完毕后,学校配合警方做好后续工作(如协助调查可疑物品来源),同时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复盘,加强校园快递接收、物品存放等环节的安全检查,组织师生开展可疑物品识别与防范知识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四、预警与预防机制
(一)日常安全防范
加强校园出入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校园主要出入口设置保安岗亭,配备门禁系统、监控摄像头,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需出示有效证件,登记个人信息、来访事由、对接人员,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学生在校期间,非放学时间禁止随意离校,确需离校需由家长提前向班主任申请,经核实后放行。
定期对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排查,重点检查教学楼、操场、校门口等区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可疑人员徘徊、不明物品堆放),排查频率为每周 1 次,重大节假日(如开学、国庆、春节)前增加排查次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校园内配备充足的防恐反恐物资,包括防暴棍、盾牌、灭火器、急救箱(含止血药、绷带、消毒用品等)、警戒带、应急照明设备等,物资存放于警务室、行政办公室等便于取用的位置,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物资完好情况,及时补充、更新过期或损坏的物资。
(二)宣传教育与培训
每学期组织开展至少 2 次校园防恐反恐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向师生普及恐怖暴力事件的识别方法、应对技巧(如躲避、撤离、自救互救)、报警流程等知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每年组织教职工开展 1-2 次防恐反恐应急技能培训,邀请公安、消防部门专业人员授课,培训内容包括防暴器械使用方法、现场疏散组织技巧、伤员初步救护知识等,培训后组织实操考核,确保教职工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三)应急演练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 1 次校园防恐反恐应急演练,演练内容需涵盖本预案中的三类突发事件(持刀行凶、可疑人物、可疑物品),可采用实战模拟的方式(如安排人员扮演 “犯罪分子”“可疑人物”,放置模拟可疑物品),提高演练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演练前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明确演练流程、各环节责任人、疏散路线、安全注意事项,提前向师生告知演练时间、内容,避免引发恐慌;演练后组织复盘总结,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疏散速度慢、职责不明确),及时调整完善预案和处置流程。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人员救治与慰问:安排专人跟进受伤师生的治疗情况,协调医院做好救治工作,同时代表学校对受伤师生及家属进行慰问,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心理支持。
心理疏导:组织学校心理教师或邀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对参与事件的师生(尤其是目睹暴力场景、受伤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物资赔偿与修复:对事件中损坏的校园设施设备、师生个人物品,进行统计评估,属于学校责任的,及时安排维修或赔偿;属于第三方责任的,协调相关方做好赔偿事宜,尽快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环境。
(二)事件调查与总结
配合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事件调查,提供事件相关证据(如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协助查明事件原因、责任人,形成调查结论。 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事件总结会议,全面梳理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预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完善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置流程。
(三)信息公开与舆情引导
按照 “及时、准确、透明” 的原则,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家长会等渠道,向家长、社会公开事件处置情况(避免泄露涉密信息和个人隐私),回应社会关切,避免不实信息传播引发舆情风险。安排专人关注网络舆情动态,若发现关于事件的虚假信息、负面言论,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澄清事实,引导舆论走向,维护学校良好形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的具体职责,确保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避免出现职责空缺、推诿扯皮现象。定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校园防恐反恐工作重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预案有效落实。
(二)物资保障
建立校园防恐反恐应急物资台账,明确物资名称、数量、存放地点、管理人及更新周期,确保物资充足、完好,能够满足应急处置需求。每年从学校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应急物资采购、更新、维护,以及应急演练、宣传培训等工作,保障防恐反恐工作正常开展。
(三)通讯保障
建立应急通讯联络表,明确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各班主任、保安室、卫生院、警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电话,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沟通对接。
(四)人员保障
加强教职工应急队伍建设,选拔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应急技能的教职工组成应急分队,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邀请其专业人员担任学校应急顾问,为校园防恐反恐工作提供指导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