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第二初级中学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遵循初中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 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多种教研活动,促使各学科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及AI技能,提升教学技能,至少80%的教师能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显著进步。
2. 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各学科平均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 - 10分,优秀率提升10% - 15%。
3. 课程建设优化: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2 - 3门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 备课
o 各学科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主备人提前准备详细的备课资料,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o 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研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o 教师个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突出个性化教学。
2. 上课
o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表和教学计划授课,不得随意调课、停课。
o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o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控制教学节奏,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 作业布置与批改
o 作业布置要紧扣教学内容,精选题目,注重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控制作业总量,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1.5小时。
o 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要督促其及时订正。
o 定期开展优秀作业评选活动,展示优秀作业,树立学习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评价
o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o 定期组织教学质量检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o 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听课、评课、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二)强化教研活动开展
1. 学科组教研活动
o 各学科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教学问题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观摩课、示范课展示等。
o 每次教研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教学建议。
o 学科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教学反思报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校级公开课
o 每学期组织2 - 3次校级公开课,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执教,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o 公开课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执教教师先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其他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o 对公开课进行录像,整理相关教学资料,形成教学资源库,供教师们学习和参考。
3. 课题研究
o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改革。
o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定期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o 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培训
o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
o 校内培训包括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邀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等来校讲学,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新教育理念。
o 校外培训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课程培训等,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o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2. 师徒结对
o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o 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
o 师徒双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开展师徒交流活动,促进师徒共同成长。
o 每学期对师徒结对工作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师徒进行表彰和奖励。
3. 教学竞赛
o 定期组织教师教学竞赛,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为教师搭建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
o 通过教学竞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o 对竞赛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
(四)优化课程建设
1. 校本课程开发
o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o 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o 对校本课程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课程质量。
o 每学期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 课程整合
o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o 探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o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课程整合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1 - 4周)
1. 制定计划:组织各学科组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和教研计划,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研活动安排。
2. 教学常规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
3. 师徒结对启动: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和任务,签订师徒结对协议。
(二)第二阶段(第5 - 16周)
1. 学科组教研活动:各学科组按照教研计划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包括教学问题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观摩课、示范课展示等。
2. 校级公开课:组织2 - 3次校级公开课,展示优秀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3. 教师培训:开展校内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4. 课题研究:组织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交流。
5. 教学质量检测:组织期中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分析考试成绩,总结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
(三)第三阶段(第17 - 20周)
1. 教学常规检查:再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情况,确保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
2. 校本课程展示:组织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检验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教师教学竞赛:组织教师教学竞赛,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评选优秀教学成果。
4. 教学工作总结:各学科组和教师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教学工作总结报告,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教学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及各学科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指导和协调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定期对教学教研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2. 制度保障: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确保教学教研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 经费保障:设立教学教研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教学竞赛、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