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以他山之石 琢己身之玉 | 以法治融合枫桥经验 开基层治理新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的枫桥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出了著名的“枫桥经验”。几十年来,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今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旺盛生机与活力。枫桥镇在各居委会、村,甚至在一些重点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调解组织,同时在健全普法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完善制度规范,构建镇村联动、事件处置、监管执法、应急处置、分析研判、精准宣传、信访化解等制度,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行日常事件“服务式”、应急事件“警务式”、重要事件“变革式”、疑难事件“专案式”的四事分治模式,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隐患。
在枫桥镇考察期间,市委书记朱志骞指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本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它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科技赋能、源头治理和多元共治,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大家必须深学细悟、活学活用,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整合力量、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舞钢落地生根。
考察结束后,朱兰街道认真吸收消化观摩学习中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治理智慧,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载体,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朱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继续贯彻落实河南省基层高效能治理‘五基四化’工作部署,按照市委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的组织优势,以党建引领破题,用实干担当解题,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朱兰街道和谐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共有1400余户,3758人,345家商户,人员混杂,管理难度大。针对这种情况,朱兰街道在和谐社区成立了社区心理咨询室,邀请辖区有爱心、有专长的2名心理咨询师每周定期坐班,平时24小时接受线上咨询,针对辖区内矛盾多的家庭,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及时疏导。
“遗留的一点问题给社区的领导反应以后,这些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了……”在朱兰街道和谐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志愿队正在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反馈入户,居民赵民主对这次调解十分满意。
朱兰街道和谐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将心理疏导应用在矛盾纠纷化解前端,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心理疏导志愿队,明确责任分工,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民间、化解在基层,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压器’。”
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社会安定有序。司法局承担着全市社会调解工作,自考察学习归来后,他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学习“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健全基层治理机制、汇聚基层治理力量,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积极探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方法。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对标先进、汲取经验,以市、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为依托,以九大行业调委会为补充,精细排查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强化普法宣传,通过多元化的普法宣传方式和手段,为群众搭建知法循法的舞台。”
为更好地做好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对标枫桥镇“老杨调解室”,市司法局对全市专(兼)职调解员建档注册,建立人民调解员数据库,当遇到重大疑难纠纷案件时,通过人民调解员数据库合理安排,调用针对性强、专业素质高的调解人才参与案件的调解。
“今天召集大家来司法所主要是解决双方因土地纠纷产生的矛盾,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位正在参与矛盾调解的调解员叫刘二修,曾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河南省最美调解员”等称号。虽然已经退休8年,但他一直奋战在调解工作第一线。目前,像刘二修这样退休后返聘的调解员还有不少,正因为他们的调解经验丰富、专业性强,为我市的群众诉求纠纷调处化解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据了解,全市各村(社区)都构建了网格化体系,群众遇到矛盾纠纷,通过“镇-村-组”三级调解体系,分层分类进行矛盾化解,切实提高了调解工作效率,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各村村委、党员、退伍军人等也积极参与法律明白人培训,加入人民调解员群体,为群众提供法律问题方面的帮助。
2024年以来,我市市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2896件,达成调解协议2881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其中90%的矛盾纠纷在村级调委会得到妥善化解。
从人民调解员到法律明白人培训,从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到矛盾化解心理咨询室,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钢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记者范宇雪 胡雪洋 蔡昀贝)
下一篇:景区设施“精提升”绘就旅游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