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文号 舞政办〔2023〕4号 索引号 00wgs-00000-2023-00004 发文日期 2023-04-06 有效性
主题分类 市政府办文件 成文日期 2023-04-06 服务对象
文号舞政办〔2023〕4号
索引号00wgs-00000-2023-00004
关键词
主题分类市政府办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有效性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 - 其他文件 - 市政府办文件

关于印发舞钢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06 来源: 浏览次数:


舞政办〔2023〕4号

关于印发舞钢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舞钢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3月21日                   

 

 

舞钢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步伐。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7个乡镇、3个涉农街道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实现“乡村规划齐全、生态环境宜居、特色产业富强、田园风光靓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和谐”为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彰显特色”的基本思路,力争用2--3年时间,努力打造东南西北4个和美乡村示范带,加快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全面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一)和美乡村示范村庄。各乡镇每年至少成功创建1个市级、2个县级示范村庄,各涉农街道每年至少成功创建1个县级示范村庄,要通过创建活动切实打造一批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便民服务齐全、特色产业支撑、户户文明和谐、人人共建共享的农民幸福家园。

(二)和美乡村示范镇区。全市每年至少成功创建1个市级、2个县级示范镇区,切实打造一批服务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管理有序、产业集聚明显的乡镇区域中心,促进城乡融合。

(三)和美乡村示范带。按照“一年见雏形、两年出成效、三年展新貌”的思路,用2—3年时间,在全市打造东南西北4条和美乡村示范带,把点状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推动“一处美”向“一片美”再到“整体美”的转变,全方位擦亮乡村振兴和美底色。

三、创建内容

(一)健全乡村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在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规范作用,注重整体风貌引导,留住乡情乡韵,体现乡村味道。

(二)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村庄家园、主次干道为重点,全面清理农村垃圾污水、废弃杂物、残垣断壁等,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做到“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村内河塘治理率50%以上,沟渠清洁率80%以上,实现农户庭院净、村巷道路净、村容村貌净、村内村外净、路旁沟渠净、村镇公路净。

(三)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实现产业振兴、富民强村。

(四)打造田园风光。加快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农田基础设施集中整治,着力抓好路肩恢复、沟渠贯通、堤坡修缮,建好田间防护林,创建四好农村路,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农田防护林林网控制率90%以上,再现“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美丽田园风光。

(五)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示范镇区和示范村庄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安全饮水、燃气安装、广播电视、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各类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设施齐备、生活便利、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镇区主次街道、村庄排前路硬化率要达到100%;村庄主要道路和户外公共活动场所安装路灯,亮化率90%以上;饮用水实行集中供给,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50%以上。

(六)强化管理能力。深入实施“六乱”治理,全面消除乱停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行为,做到乡村管理规范有序。保留乡村风貌,对乡村重点部位、标志性建筑,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品建设,使其各具特色、和谐美观。规范设置沿街、沿路外立面户外广告及门头牌匾,做到富有风格、整齐协调、安全美观。

(七)健全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乡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文体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不低于1000平方米、卫生室60平方米以上,村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0%以上。

(八)提升治理水平。深化“五治融合、积分定优”治理成效,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农村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积极开展“五美庭院”“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村、卫生村。倡导移风易俗,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加强普法教育,村民守法守规,无非访和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四、创建程序

(一)申报推荐。各乡镇(街道)根据年度示范创建任务,按照“村自荐、乡统筹、市批准”的申报流程,于当年年初将参与示范创建的镇区村庄名单、创建方案重点项目建设方案,统一报送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二)组织创建。相关乡镇(街道)要对照创建方案、标准等,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的要求,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全力推进示范创建。示范带建设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示范镇区创建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示范村庄创建原则上从4个示范带的村选取,逐步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三)验收奖励。相关乡镇(街道)要于当年第四季度对达到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的镇区、村庄进行初验,合格后及时上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验收。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对照创建标准,对申报的示范镇区、示范村庄逐个进行验收。年底前全面完成验收任务,并上报平顶山市进行复验。对通过验收的市级示范镇区、示范村庄和县级示范镇区、示范村庄进行通报表扬、颁发奖牌,并分别对市级示范镇区和示范村庄分别给予奖补资金200万元、150万元,县级示范村庄给予50万元的奖补,奖补资金要专款专用。

(四)定期复核。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创建成功的和美乡村示范镇区、示范村庄进行复核查验,对于示范创建成效保持较好的予以保留,对于复核结果不合格的予以撤销,并全市通报批评,相关乡村主要负责人不得评优评先,涉农项目不再予以安排。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市统筹、乡负责、村实施”三级联动的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推进机制。相关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高位推动,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狠抓落实。

(二)拓宽资金渠道。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共建共享原则。要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示范创建倾斜,尤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财政补助资金要向示范乡村创建聚焦。同时,可通过村企结对、部门包村、建“乡贤馆”、刻石留名等形式,鼓励本村村民、外出人员、成功人士、新乡贤等投身美乡村建设,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渠道,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保证工程质量。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工程监督机制,依法进行招投标程序。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和美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全程监督。

(四)强化督导考评。将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作为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定期通报进展,及时调度推进,定期观摩评比,严格奖惩措施,对工作力度大、创建成效好的进行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严肃通报批评,严重的取消示范创建资格。


附件:舞钢市东南西北四条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名单


   

舞钢市东南西北四条和美乡村示范带名单

东线:(从南到北)姬庄村(民宿产业与特色中草药)、蔡庄村(百果园生态产业)、军王村(人居环境)、草坡村(红色文化)、田岗村(人居环境)、冢李村(集体经济)、武功村(美丽小镇)、小柴庄村(杂技之村)、滚河李村(人居环境)、范庄村(人居环境)、张卜庄村(人居环境)、苗洼村(人居环境)

西线:(从北到南)王大苗村(运动小镇)、党庄村(水美乡村)、胡沟村(人居环境)、张楼村(人居环境)、人头山村(茶旅小镇)、瓦房沟村(香菇产业)、顶门村(脱贫帮扶产业)、王庄村(林果生态产业)

南线:(从西到东)王庄村(林果生态产业)、顶门村(脱贫帮扶产业)、料庄村(社区建设)、叶楼村(农耕文化与食用菌产业)、臧坪村(山水民宿)、袁门村(水美乡村)、红石岗村(水美乡村)、朱洼村(水乡农家)、大刘庄村(民宿和人居环境)、姬庄村(民宿和中草药特色产业)

北线:(从西到东)泥沟村(农耕文化)、马庄村(人居环境)、孟庄村(人居环境)、安庄村(人居环境)、沟李村(蔬菜产业)、彦张村(月季之村)、殷庄村(水美乡村)、时庄村(人居环境)、任桥村(人居环境)、韦庄村(代加工产业)、黄庄村(集体经济)、枣林村(美丽小镇、铁炉王村(鸽产业园


【政策解读】关于《舞钢市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