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文号 索引号 00wgs-00000-2022-00013 发文日期 2022-09-15 有效性
主题分类 市政府文件 成文日期 2022-09-15 12:00:00 服务对象
文号
索引号00wgs-00000-2022-00013
关键词
主题分类市政府文件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有效性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 - 其他文件 -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舞钢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9-15 来源: 浏览次数:

关于印发舞钢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舞钢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2831    


 

舞钢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为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强筋壮骨、做大做强,强力构建以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乡村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平顶山市加快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平政〔2022〕13号)有关要求以及《舞钢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总体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三产融合为主线,以龙头引培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业振兴为总体目标,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围绕粮食、肉鸽、白茶等产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按照平顶山市“一县一业”工作要求突出肉鸽、白茶等特色农业,叫响钢城农字品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平台助推的基本思路,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着力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5年,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三化”支撑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三产融合、三链同构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三方”联动的经营模式有效推广,肉鸽、白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初步叫响,农业产业化主要指标赶上或超过平顶山市平均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突出“一县一业”,着力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四梁八柱。

1.明晰县域主导产业培育方向。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发展有基础、市场有潜力、技术有支撑、政策有扶持的“四有”原则,科学论证,精心定位,务实选择1个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方向,制定专项规划,强化推进措施,落实专班责任,力争用3-5年时间,在我市打造1个年产值不低于1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2.打造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形成“一乡一园”“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力构建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相对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全市优势特色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由“多点多极”向“一干多支”转变,逐步叫响天成肉鸽、千宝白茶、金菇菌业等涉农品牌,努力将优势特色转化为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到2025年,创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农民人均特色产业增收力争达到5000元以上。

(二)突出三产融合,着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强筋壮骨。

持续强化“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始终秉持“借势发展,借势超车的发展意识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积极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需求,找准契合点,寻求突破点,全力做好三产融合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逐步实现三链同构,不断提高县域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提升种养水平。依托天成鸽业、东超养殖园、鸿发禽业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现代畜牧业稳定并壮大我市生猪养殖产业,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广“百亩千头生态示范方”生猪养殖模式、“蛋白桑”养殖新技术,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产模式2025年实现生猪出栏量达50万头以上,巩固我市“生猪调出大县”地位依托鸽业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全市各乡镇(街道)建设适度规模养殖场,打造“规模领先、品质优秀、品牌响亮、核心掌控、链条健全、三产融合”的“中国鸽都”,到2025年年繁育推广种鸽120万对,存栏种鸽150万对,年出栏乳鸽3100万只,鸽蛋2000万枚以上,鸽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5亿元以上,鸽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打造种禽科技示范园,发展种鸡规模养殖场,到2025年,种鸡养殖30万套,孵化优质鸡苗3000万羽,产值3亿元。

围绕“白茶、食用菌、优质林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做优本土品牌。以庙街乡为中心,建设白茶生产基地;以杨庄、庙街乡为重点,着力延展食用菌产业链条,推动其向规模化、基地化、差异化转型,打造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以尚店镇、铁山街道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桃、梨、葡萄等林果生产基地;以尹集镇为重点,依托鸿康药业发展舞贝母等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白茶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白茶产量达40万斤左右,产业产值达4亿元;食用菌生产规模达2500万棒(袋),产值达2亿元;优质林果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中药材生产基地达6000亩左右,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2.做精加工文章。各乡镇(街道)要紧紧围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和实施,务实拓展产业链条,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

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小麦产业经济积极引导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产品向深层次、多样化延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专用面粉加工能力,强化以优质专用、富硒功能性小麦粉为原料,发展高档优质营养挂面类、馒头类等面制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支持面制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粮食加工行业龙头,培育知名品牌。到2025年,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主食品工业化率达到25%以上。

3.抓好流通服务。

1)积极配建冷链仓储设施。要围绕小麦、玉米绿色食品原料茶叶、中药材、果蔬菌等作物以及肉鸽、生猪、蛋鸡等禽畜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加快建设区域共用型和单一配套型清洗、分选、包装、冷藏、烘干等仓储设施,建立覆盖农产品预冷、存储、加工、集散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损耗率,延长保质期,切实保障农户收益。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招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到2025年,乡镇的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现全覆盖,规模以上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达到2家以上。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持续抓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平台类企业,普及应用移动互联网发展“拇指经济”,打造电子商务产业生物圈和价值链加大电子商务政策支持力度,开展农特产品网上销售、运营、完善供应链体系,大力推行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商新模式,强化网货开发,畅通农产品配送渠道,延伸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电商企业与涉农龙头、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融合互动发展,构建主体多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自我循环的电商发展体系,大力实施电商进农村示范工程,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新路径,加快电子商务应用进程。到2025年,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率要走在平顶山市前列。

3)积极培育新型业态。立足自身优势,持续拓展和挖掘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农业特有功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文旅与科技、生态、体育、休闲、养生、创意等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姬庄、张庄、人头山、王大苗、藏平等创建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农旅融合。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保健疗养、养生养老、食疗产业等模式2025年,打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家以上全景式沟域休闲经济示范带1条以上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的青少年实训基地1个以上

(三)突出龙头引培,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硬核支撑

要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延链补链,持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品牌引领优势明显的国内知名龙头企业,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

1.创新方式招引龙头。精心编制“四张图谱”,列出“四个拜访”清单,建立“三个信息库”,分类制定招商方案,务实创新招商模式,通过开展优势项目推介招商、存量企业以商招商、行业协会搭桥招商、投资平台助推招商、委托中介合作招商,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精准性。

2.多策并举培育龙头。建立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壮大机制,实施“育龙计划”和涉农企业“小升规”行动,选择3-5家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因企制宜,分类施策,着力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鼓励重点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以品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

3.引领带动彰显龙头。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逐步健全完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小农户为基础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上联市场开发生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有效贯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分配等各个环节,有力构建三化支撑、三链同构、三方互动的产业化发展新体系、新格局。

4.筑牢基础支撑龙头。按照“部门管、龙头带、个体联、政策帮”的总体要求,不断规范提升和办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力扶持合作社在良种供应、农机作业、基地建设、收贮冷藏、订单销售等服务功能上优化提升,积极引导合作社争创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注册认证家庭农场,鼓励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生产条件,推升经营能力,不断扩大家庭农场基数,使家庭农场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龙头带动的基础支撑。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2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达到20个。全市家庭农场注册数达到500家。

(四)突出品牌引领,着力筑建优势特色产业核心地标

坚持将品牌化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明确“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定位,坚持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行业助推、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运营思路,围绕“特”、“精“优”、“绿”持续发力,以公用品牌培育壮大为龙头,以绿色有机产品为方向,以产地环境评价、生产标准执行、营养品质考量、质量安全追溯四大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品牌格局,不断提升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聚焦安全打造健康绿色品牌。按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循环、高效化利用、安全化生产”的“四化”要求,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和可追溯管理,积极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成果,不断提升我市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全市80%以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两品一标”产品认证达到20个。

2.聚焦品质创塑企业自主品牌。各乡镇(街道)和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我市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切实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企业文化,加强诚信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以品质企业、品质产品、品质服务、品质员工,创建和塑造企业自主品牌,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引导扶持重点涉农龙头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优势品牌的有机整合,对同类产品逐步实行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包装设计、质量标准“四统一”。完善、规范和强化对农业品牌的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建立优化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鼓励引导各类涉农市场主体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推介、保护等手段和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全市至少培育1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1个以上驰名商标。

(五)突出科技赋能,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动力引擎

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和龙头引进助推平台,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1.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围绕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内引外联,加强与国务院参事室国茶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系,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基层农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提高基层农技队伍整体水平,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制度,发挥农技人员在农业产业中的科技支撑。争取在良种繁育、技术研发、食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小麦、种鸽、茶、食用菌等特色种养领域取得一批集成性创新成果,“十四五”期间,成功申报省级以上涉农科研项目1项以上。

2.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河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沟通联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需求、展示、推广、交易等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业产学研精准对接、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真正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到2025年,引进农业科技新成果1项以上,并在我市得到有效转化。

3.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农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提高基层农技队伍整体水平,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制度,发挥农技人员在农业产业中的科技支撑。以良种繁育、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等为重点,加强农技推广网络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观摩会、开展“一对一”服务等,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积极吸引国家级协会、合作组织在我市注册或设立分会,定期举行国家级、省级行业合作交流观摩活动,及时了解信息、交流技术、整合优势,为我市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十四五”期间,围绕重点涉农产业、重要环节,每年组织开展大型农技推广活动不少于1次。

4.搭建龙头引进助推平台。在做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技推广的同时,切实强化招商意识,通过技术支撑引龙头、科研成果引龙头、特色产业引龙头,发挥科技平台汇聚的创新优势,吸引和带动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在舞钢办企创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舞钢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政策落实、督导考核等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分析研判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形势,集中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务实建立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政策扶持。市财政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支农资金,切实加大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涉农产业项目奖补。要探索推行政府平台助推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创新使用专项债券资金,彰显产业引导基金效应,为重点涉农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建设运营发挥引领撬动作用。要整治盘活乡村集体建设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最大限度保障重点涉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围绕项目建设,在立项、环评、税收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

(三)强化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担保范围,提高信贷额度。要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需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金融、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机制,搭建“政、银、担、保、投”支农联动平台,为龙头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探索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因地制宜扩大保险品种、创新保险模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安全网”。同时,要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引导市域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领域,推动工商资本下乡,承办、领办重点涉农产业项目,打造和组建涉农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四)强化督导考核。各单位要把涉农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专项规划,精绘招商图谱,组建工作专班,落实分包责任,按照“产业发展项目化、项目推进清单化”要求,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对于重大招商项目的洽谈推进,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坚持大员上阵、亲自挂帅出征,确保招商成效和项目落地效率。市督查局要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作为重点督查内容进行定期督查通报。

 

附件:舞钢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舞钢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孟宪强(市委副书记)

副组长:马鹏飞(副市长)

 员:田振红(市政府办副主任

 辉(市发改委主任)

张辉程(市工信局局长)

胡国刚(市财政局局长)

张书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刘全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阳(市商务局局长)

唐应学(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张卫贤(市统计局局长)

 勇(市林业局局长)

袁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张小会(市工信局二级主任科员)

纪伟(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