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街道找子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采风
找子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采风
为领会习近平主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思路,为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协调的桥梁,以赋予其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2020年6月12号上午,在舞钢市文旅局李科长的接洽下,平顶山文旅局非遗科一行十几人去到铁山街道办事处找子营村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灯舞进行采风。
传承人王海彬热情的接待了大家,并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习课。他详细介绍了找子营鱼灯舞的历史溯源,以及制作鱼灯舞的仪式和流程,并表演了鱼灯舞蹈的一招一式。采访时,老人家一直兴致很高,字句间无不体现出对鱼灯舞的热爱。从他的口述中,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找子营鱼灯舞,它不仅仅只是鱼灯本身的魅力,更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鱼灯花社舞是用鼓、铙、镲伴奏,在民间进行的舞蹈表演。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上溯至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鱼灯传承人王海彬已年过八旬了,可提起自家的鱼灯仍滔滔不绝。从王老的口述中,我们也了解了鱼灯舞的种类和举办灯会的过程,鱼灯花社舞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创制的民间舞蹈。鱼灯的扎制最初是用小竹棍扎成鱼的形状,用白纸糊其表面,再在纸上用黑颜色画上鱼眼、嘴、鳞和尾。鱼灯由三节组成,分别是头、身、尾。而这三节是可活动的。鱼肚上安一短木棍,可手持。鱼灯中间是空的,用小竹板和小竹棍制成蜡台,再把用羊油制成的蜡(中间是捻,四周是特制的固体羊油,蜡底用麦秸杆做的空芯)安在蜡台上,固定好,点上蜡,即可表演。后演变为用小竹棍扎成鱼形,用彩绸布蒙其表面,用彩纸或喷漆绘成鱼眼、嘴、鳞和尾。内设小线路,安上电灯,并设置开关。打开开关,即可表演。鱼灯花社舞舞蹈动作以前有:单头鱼,双头鱼,石榴花,对子鱼,八字形,升字底,后创新出一些新动作,莲花鱼,鱼朝水,双环鱼。表演时身着红黄绿等颜色鲜艳的秧歌服,女子头上戴的是适合水中动植物的花饰,男子一般戴的是头巾。表演队伍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为现在的几十人,逢年过节赴市区及附近乡镇表演。
由于一场鱼灯舞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体力消耗颇大。但队员们都乐意为群众表演,一为热闹,二为吉祥。在这次访谈中,王老也表达了对鱼灯这种文化遗产的担忧,因为时代在变迁,他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灯也会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随行人员近距离的感受了传统文化民俗的魅力。王老小心地取出了几只鱼灯,其巧妙的结构,精美的图案,有趣的外形,都让人叹为观止。大家围着这个大块头前前后后绕了好几圈,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了解寓意,欣赏鱼灯舞的演奏乐器,小队员还兴高采烈地“舞”起了鱼灯,感受鱼灯的浓厚文化魅力。
王老最后所说的一段话,意义深刻,他说玩鱼灯是我们的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情怀,寄托着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感情,大家一听到玩鱼灯,四面八方的群众都赶过来看热闹。随后王海彬请大家欣赏了往年玩鱼灯的视频,并带领表演团队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周围掌声不断。
整个采风活动,大家都沉浸在鱼灯悠久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对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原有的封闭性已被打破,年轻一代急于追求新事物而忽略农耕社会遗存的本土精神,鱼灯舞的传承发展出现诸多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更让同行人员坚定了宣传、保护此项文化遗产的决心。我们要行动起来,深入挖掘鱼灯的舞蹈艺术和灯彩工艺,弘扬鱼灯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