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繁體版
本网站已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我市移风易俗的“破”与“立”

发布日期:2025-07-02 来源: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当传统与现代在乡土中碰撞,一场关于文明新风的深刻变革正在我市悄然发生。这里,既有对千年礼俗的温情守护,更有对陈规陋习的勇敢革新。从彩礼攀比的"面子工程"到孝老爱亲的"里子革命",舞钢人用智慧和温情,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答卷。

五年前庙街乡的一场婚宴记录—38桌酒席、住房一套、18万彩礼、‘三金’加‘一动’(汽车)。而如今,村民的新账本里,变成了‘婚礼简办低彩礼’‘爱心超市积分换奖品’……从‘人情债’到‘文明风’,舞钢市如何破解‘面子难题’?让我们走进这场静悄悄的乡村变革。”  

“一约四会立规章,形式有矩不迷茫,红白喜事简办理,齐传唱……”在红山街道楼子沟村的文化广场上,志愿者们用最接地气的乡音,演绎着最时尚的文明新风。竹板声声,敲碎的是旧观念的枷锁;乡音俚语,传递的是新生活的智慧。

听着唱词中铺张浪费的旧俗,村民李凤仙深有感触地说;“过去送礼是50元,现在都是200元、300元,甚至300元还嫌少拿不出门了,现在主要是欠的人情债,必须得给人家待个桌,压力是很大的。”

   不断攀升的礼金数字,像滚雪球般的人情债,压弯了多少乡亲的腰杆?而今,一场关于"面子"的价值重估,正在重塑乡村的人际生态。

红山街道百姓宣讲团成员杨东旭,把政策文件化作活泼的快板,让移风易俗的种子随着韵律扎根心田。这种“文艺+宣讲”的创新,恰似给传统民俗插上了现代的翅膀。

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厚养薄葬文明新风的今天,枣林镇张卜庄村的王安民,以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奉养,生动诠释了“孝”的真谛,这是对“重葬轻养”等陈规陋习的有力破除,更是对新时代“厚养”风尚的模范践行。

每天清晨,王安民早早起床,为父亲洗漱穿衣,保持舒适洁净。他耐心陪父亲聊天解闷,包揽家中做饭的重任,这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累积成了长达十年的深情守护。当记者追问起他的想法时,王安民只是朴实地摆摆手。

王安民说:“孝敬父母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当儿女应尽的本分,该尽的义务。”

   王安民那句朴实的“该尽的义务”,恰如一面明镜,照见了某些大操大办者的灵魂苍白。王安民夫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最深沉的孝道,不是逝后丧仪的喧嚣,而是生前端茶送水、病榻守护的沉默付出;最珍贵的陪伴,不在于节日的礼品,而在于日常的关怀与倾听。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父子相携的背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孝子的坚守,更是一个村庄对"厚养薄葬"的集体觉醒。

实践告诉我们,移风易俗不是冰冷的禁令,而是温情的引导;不是割裂传统,而是激活文明基因。

枣林镇张卜庄村相关负责人说:“张卜庄村是全国文明村,我们依托一约五会、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张卜庄村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主动热情地为婚丧事宜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严格杜绝高价彩礼、厚葬薄养,让村民树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不只是‘好儿女’,还有‘好妯娌’‘好党员’‘移风易俗好榜样’,共同为乡村注入文明、和谐、发展的新动能。”

当“一约五会”成为村民自觉,当“积分超市”点燃参与热情,乡村振兴便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从“人情债”到“文明风”,舞钢人正在完成一场关于乡村价值的美丽重构。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张简办的喜宴菜单,每一次孝亲的日常陪伴,都是对新时代文明最生动的注解。当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的雾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乡土旧习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图谱。(记者马文菲 蔡昀贝 杨琳)